close
每年夢田都會和幾所大學合作,提供職缺給經過學校推薦的學生。我們會先強調,這裡的工作有兩種特質:一是「沒有命令」,一是「需要思考」。
什麼是數位匯流時代需要的人才?
意思是,它是思考性的:當我把任務交付給你,就由你來告訴我該怎麼做;它也是展開性的:當你告訴我之後,不管你會不會、有沒有做過,都會讓你去嘗試。
我發現,這樣的工作模式,反而對年輕人是很大的誘因。
當他們進來後,我通常交給他們的第一個任務,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發現問題。我最喜歡他們發現「我」的問題,每次有人對我說:「執行長,你不要生氣喔!」我就知道他們要講我的問題了。這麼做的目的是,儘管他們還缺乏經驗,不見得能馬上發掘出真正的問題、提供解決之道,但是我希望至少他們能先學會觀察,針對不懂的地方提問、表達,在最短時間內,以最快的速度和周遭環境發生互動。
這個問題的答案,跟前面這一點是有關的。透過網路,所有功能都被連結,行業沒有了邊界,傳統對職務的「角色」定義,當然也就跟著被打破。
跨界,不必等命令
到底什麼叫跨界?跨界的第一步,是跨出原先習慣的工作圈,開始接觸新工作。通常,一個人被主管交付超出範圍外的任務,會有兩種反應:第一種是,這不是我「分內之事」,為什麼叫我做?會增加薪水嗎?第二種則是覺得「太棒了」,要不是主管命令,我就不能去碰了! 但是這兩種,都要打「叉」。
最好的態度是,根本不要等主管下命令,就自己想辦法出發去探索、碰撞。
用人的時候,儘管還是先從核心專長出發,但我會特別觀察對方的學習熱誠。有一種人會說,他因為對原先的領域主動探求,覺得已無可學,進而厭倦,所以想換新跑道。這種我通常就不考慮,因為這表示他不知道怎麼在原領域精益求精。另一種人則是雖然在本來的領域中待了很久,卻仍然覺得很有趣,而且累積出很強的自信,相信自己「不只如此,還可以做更多」。
我很欣賞這種「想要再多學一點」的渴望。這代表將來賦予他更多沒做過的工作時,他會覺得快樂;否則剛好相反,會開始抱怨和選擇退縮。撞擊、連結,以此找到志向與優勢在跨界的過程中,事實上也是認識自己的好機會。一來,可以藉此訓練領導統馭和整合的能力;再者,也可以透過接觸各種工作、業別,從中找出最適合的長遠生涯和志向。經驗不夠,是談不上確立方向的。
想想看,當你連認識自己的知識和資訊都局限在局部,而且不完整的時候,怎麼可能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明智決策?
換句話說,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:除了在固定的位置上做事,有沒有積極想過,我還可以橫向、縱向地和誰撞擊? 和誰連結? 和誰把界線去掉?我還可以去接觸哪些和我有關的工作,並且更了解它的運作和內涵? 最重要的是,這個動作必須自己主動做,而不是被動地等著被分派。
問完之後,再試著回答:我是「思考型」,還是「等待命令型」的工作模式? 若是後者,就比較難以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了。
不管是哪一種,意識到這股潮流並事先做好準備,絕對是必須的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